重定义信息过载

2012 年 11 月 9 日

从 Amazon 中国花了书价两倍多运费寄到了美国一大堆书,于是开始了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生活。

这两天在翻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感觉这本书大约有三部分,一是不同设计师(包括他自己)跨界设计的作品,二是作者对这些设计的点评和反思,三是作者总结多年设计经验得出的一些哲理性的思考。有点混搭,通篇应该没有什么明确的主线,逻辑概念和中心思想。既能作为一本既能随便翻翻陶冶情操的休闲读物,也可找个机会深入阅读,也说不定能迸发出不少灵感。

第一章是重新设计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日常用品简单,却是千百年来设计去其糟粕后留下的精华中的精华。作者邀请设计师们跨界设计,例如让建筑师设计面条什么的,目的可能是寻找通用的设计理念。印象最深的是厕所卫生纸的再设计,设计师刻意把滚筒设计成了方形,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堆叠起来更加方便,更加不占地方;二是方形的卷纸增加了抽纸时的阻力,反而提醒人们节省用。这提醒了我,设计并不是总要顺着人的自然思维走,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种体验的平衡,需要方方面面的细致考虑。当然,这些都是设计师的一家之言,并没有考虑到商业和工业生产等其它制约因素。卷筒纸之所以是圆的一定有他的道理,比如大型机械化生产,圆这种优美而自然的几何形状显然更易于维护且成本更低。

第二章是有关五感的觉醒。说实话很多作品确实让我觉醒了,但更多的确实在毛骨悚然和恶心等方面的负面觉醒,例如像贞子般用头发做的台灯罩,长着青苔的木屐,我简直不想再看第二眼。但话说回来,我对隐约贯穿本章的一个观点特别认同,大意理解如下:

信息过剩,并不是信息数量过剩,而是信息的质量单一和不足。

我们常说信息爆炸的时代必然产生信息过剩,我也常把信息碎片挂在嘴边并对推特等碎片化的社交和媒体工具不屑一顾,但回顾起来,我们常说的信息过剩,所说的基本上限于语言化或视觉化的知识碎片,比如电视,比如报纸,比如社交网络,比如小道消息。但人有五感,因此接受的信息其实是多元的,是有无限可能的。获取的知识碎片只是人每天接受的庞大信息量的一小部分,如果按计算机的比特率来算的话,非常之低。我们的眼睛,耳朵,皮肤,鼻子,无时无刻不在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我们获取的信息总量是不变的,我们觉得信息过载,也许只是因为某一单一种类的信息过于重复和平淡。举个例子,一天的工作后回家,我看着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身心愉悦恨不得马上大快朵颐,我之前认为这是对信息过载的补偿,一种休息。现在想想,难道一盘番茄炒蛋和辣椒炒鸡蕴含的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信息量比我一天阅读的文件要少?不见得,我觉得是休息,不是因为信息的数量减少了,而是质量发生了改变。

人的自然感官在现代科技的层层包裹下渐渐被遗忘,体验逐渐变得单一。原研哉的五官的觉醒一章,传递的就是一种质朴的回归理念,试图充分利用人生来的所有感官来传达信息,来创造体验。当然,设计师的设计思考总有局限,虽然人有多感,但他们都是纯感性的信息,只能激起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别无他用,和理性思考分析需要消耗大量脑力带来的信息过载不是同一类型,只能作为解决其它问题的一条可探索之路。

未完,期待下次读连中文名都没有的第三章:SENSEWARE。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