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006 年 7 月 31 日

时光如水流逝,多余的假期被无情地剥削的感叹还余音绕梁,转眼就踏入了正式的所谓“假期”。这些时候,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苏菲的世界》,于是把这么长时间看过内容的笔记做成一个合辑。    ……最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从现在起,接近西方早期哲学的核心了。自然派哲学家也被称作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那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希腊的各种制度日臻完善,雅典成了希腊文化的中心。自然派哲学家关注的是自然的本质,而雅典的哲学家强调以人为中心,他们更多探讨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苏格拉底于此时诞生,并成了哲学史上最神秘最难解的恒星。    苏格拉底大部分时间在雅典的市中心广场与市民谈话,从谈话中讨论、反驳、汲取观点和思维。他与诡辩学家不同,他不收取费用。苏格拉底曾经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然而,苏格拉底的谈话具有过分的艺术性,与其谈话无异于当众出丑被人笑话,所以,某些人很不喜欢他。积怨如滚雪球似越来越深,终于,这位伟大的智者被推上了法庭,被人民陪审团处以绞刑。他的学生 — 柏拉图,亲眼目睹了自己尊敬的人被处死,震触很深。对他来说,导师之死证明了理想和现实的差别。于是,导师死后柏拉图第一件事是整理、出版老师的言论集:《Apology》(中文:自辩)    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在物质世界后,必实际存在一个“理型的世界”,包含存在于现实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理型论”。柏拉图还认为,真正值得研究的知识是亘古不变的事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流行。我想,这句话套用到现在的社会实在是太精妙了。柏拉图以自己的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由哲学家治理的“理想国”。东方孔圣人的“以德治国”,实在是异曲同工。    ……严谨的逻辑学家……    中国的课本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不断有文章向学生们介绍亚里士多德的XX结论是荒谬的,被推翻了,科学又取得了胜利……不可否认那,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的研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的确有很多错误,但是并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并没有错,错误的是后人对他不加怀疑的崇拜。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很早就开始了对柏拉图理论的批判。柏拉图太过于沉迷于永恒的形式,以至于忽视了感官世界。亚里士多德截然相反,他只关心自然的事物。他批评柏拉图的理型世界,提出“事物的形式乃是特征”,而不是某些永恒不变的理型模型。    亚里士多德同样是政治学、伦理学的开拓者。    ……    柏拉图很早就一直认为男女平等,对妇女很是尊崇,遗憾,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在某些方面是不完整的,女性在生育只提供“质料”。这个可笑荒谬的结论是之后欧洲歧视、压迫妇女的始祖。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